據央視新聞客戶端訊:2月13日,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的蓬深6井順利完鉆并成功固井,井深最深達到9026米,刷新亞洲最深直井紀錄。蓬深6井位于四川綿陽市鹽亭縣境內,蓬深6井開發油藏地質條件復雜,面臨超深、超高溫、超高壓、高含硫等挑戰,于2021年7月5日開鉆,原設計井深7990米,為進一步探索地層深部含油氣性,最終加深鉆進至井深9026米完鉆。
據新華社訊:記者7日從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獲悉,該油田旗下國內首座地下儲氣庫群,累計采出天然氣量正式突破300億立方米,參與調峰的采氣井達到100座。大港油田儲氣庫群坐落在天津濱海新區,包括大張坨、板南、驢駒河等11座地下儲氣庫,是陜京管線的重要配套設施,最高日采氣量3050萬立方米。
據新華網訊:1月30日,據中國石化新聞辦消息,春節期間,我國北方地區遭遇大范圍雨雪及降溫天氣,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動態優化保供措施,合理組織資源投放,累計供應天然氣9.62億方,向河北、天津、山東、河南等6省市增供管道氣1.2億方,其中向河北地區增供9000萬方,以實際行動踐行央企責任與擔當。
據人民日報海外版訊: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》顯示,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.79億噸,累計成交額76.61億元,市場運行平穩有序,交易價格穩中有升。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,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,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,實現預期目標。
據中國石化新聞辦1月11日消息:2022年,中國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大牛地氣田生產天然氣30.57億立方米,連續10年每年穩產氣超30億立方米。目前,華北油氣分公司日產天然氣超1500萬立方米,大部分天然氣通過國家管網輸向河北、河南等黃河流域省區,守護千家萬戶溫暖過冬。
據新華網訊:12月28日,中國石化在北京正式發布《中國能源展望2060》,這是中國石化首次公開發布能源中長期展望相關成果。研究成果顯示,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預計2030-2035年達峰,峰值約60.3億噸標煤,2060年降至約56億噸標煤,預計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達峰,剔除原料用能的固碳部分后,峰值約99億噸,2060年降至17億噸,將通過CCUS、碳匯等實現碳中和。
據人民日報訊:中國石化29日發布消息,部署在四川盆地的風險探井——元深1井順利完鉆,完鉆井深8866米,創四川盆地直井最深紀錄。該井到達目前四川盆地埋深最深的油氣層——燈影組臺緣丘灘氣層。在鉆探過程中發現,這個位于地下超8700米的超深層碳酸鹽巖中仍可以見到孔隙型儲層和72米較好的油氣顯示。
據新華社訊:記者從中國石油長慶油田了解到,截至12月26日,位于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蘇里格氣田,今年生產天然氣達到300.4億立方米,成為國內首個年產突破300億立方米的整裝大氣田。作為保障京津地區、內蒙古周邊區域的主力氣源地,蘇里格氣田今年已實現多項歷史性突破:日產天然氣首次突破1億立方米,年產天然氣跨越300億立方米,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3000億立方米。
據中國電力網訊:12月16日,中國海油鹽城“綠能港”管道氣開啟輸送供氣系統,標志著國內規模最大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正式進入穩定、持續的管道氣態對外供應階段。該管道每年可供氣超26億立方米,將進一步保障蘇皖地區能源供應,對華東地區天然氣供應渠道多元化,以及天然氣儲備調峰保供具有重要意義。
據《人民日報》訊:記者從國家管網集團獲悉,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泰安至泰興段日前正式投產,標志著我國東部能源通道全面貫通。中俄東線北起黑龍江黑河、南至上海,管道全長5111公里,其中新建管道3371公里,是繼中亞管道、中緬管道后向中國供氣的第三條跨國境天然氣長輸管道。此次投用的中俄東線泰安至泰興段管道全長750公里,歷時23個月提前半年建成投產,該管段可在江蘇泰興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聯通,“北氣南下”通道延伸至長三角地區,提升了長三角地區天然氣保供能力約5000萬立方米/日。